726日前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所国内顶尖高校正式公布了“强基计划”入围结果。参考了学生综合素质、平时成绩、高考成绩的“强基计划”,是名校向优秀高中生伸出的橄榄枝。省锡中的五位金桥学子有幸入围清北“强基计划”。对于这份肯定,他们选择沉淀求学的时光,用真情与理性凝结成属于他们的思考。

/////////////////////


感念母校 沉淀思考

惠予瑶

对于自己的高考成绩,我还是非常满意的,这次能入围北大强基,属于情理之中吧。回想起初中和高中的学习生活,自己也在慢慢沉淀中找寻到了目标和方向。

在金桥初中三年,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能潜下心养成并保持认真专注习惯的过程。或许我并没有花一整天的时间用在学习与整理上,但是只要当我在学习过程中,一定可以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与此同时,金桥的作息时间也是相当紧凑的,这要求我们高效率地学习。单人单桌的自主学习及频繁的训练,再加上丰富课余活动的调剂,我们的初中生活可以说是相当充实的。金桥的小学六年加上初中三年,可以说这九年塑造了我自身所有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这也为我之后在省锡中的学习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幸,高中进入了我心仪的省锡中。在锡中我继续按自己的学习习惯来制定对成绩的要求,学校也相当支持我们参加课外的活动,主动地给同学提升自我能力的机会,这充分展示了素质教育的优越性。比如说各类社团,模拟城市,新年音乐会等等丰富的活动,另外还有很多大学先修课程的接触,我们得以在学习之外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在这三年的培养之下,我们或多或少都能获得其他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在之后的人生中这些组织能力、行动能力与效率、特长的开发都是我们将来走上社会较大的优势。

惠予瑶同学的感悟,尽显理性的光彩。理性之外,荣翊成同学选择用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回顾母校老师春风化雨的教导。


以友会师 用心求学

荣翊成

记得高考出分的那天,我反复地咀嚼网上各种的吐槽,震惊和祈祷,内心纵然也有无可避免的慌张与期待,但心里面是有绝对的底气和自信的,也因此,到最后看到成绩的时候,我更多的是感激与坦然。这和我的估分多多少少有点关系,但是我想这更多的应该归因于学校的实力与平时的一次次历练。

记得高中的老师讲过:“好的学生不是教出来的。”一直觉得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所谓的好,应该是好的环境,好的引导,好的方法,这三点一定是出成绩的关键。而我初高中六年所经历的可以说完全坐拥了这三点,比如金桥的严肃活泼的向学风气,比如省锡中老师把学生当兄弟处的气度等等。以我为例,我在平时,成绩偏于随波逐流的类型,每科皆如此。考得好是因为状态在线,而考不好的原因大多是自己的心态和做题的态度出现了问题,这点是没法和老师沟通的,谁会相信这种玄之又玄的东西呢。但我的老师们却有这样一双双发现问题的眼睛,不在每一次失利的细节处与我纠结,而是在看出我的真正问题所在后,与我做心理上的疏导,相信我的实力。最后的结果我也幸不辱命,不负所有人,包括我自己的信任与期望。

生活照就……

永远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


金桥人在省锡中

陈一杭

2017年压线进入省锡中基地班的我,收敛初中时不成熟的燥气,从暑假开始就默默准备高中预习。在那个炎炎夏日,有种力量冥冥中推动我接受与前行,以平凡之名。距今三年,我还记得军训,记得由第一次月考的全班第三十五到第一次期中考试的全班第十。那时候的我喜欢绕着湖泊转圈,有很多未经餍足的奇思妙想,那种自由是省锡中给予我最好的礼物。

说到学习,高一高二一定要努力至刻苦勤奋的地步吗?不一定,但要做到事事尽心,打好基础,进入高三才会不慌不乱,从容有序。还记得高二的三四月份,春季使人昏昏欲睡,我默念:不要受身体的惯性控制,我是我的主宰。就这样一点点蜗牛一般不知畏惧的前进,高二下两次期末考试进入年级前二十。高三暑假在经历短暂迷茫后进入了极度自律的一个半月,每天在家六点起床,先做一套语文小练,七点跑步半小时,八点半开始两个半小时数学训练,下午十二点半开始语文阅读专项,英语训练及物化熟手等等。那段时光惹人怀念之处在于其凝聚力,那种保持节奏加速跑的快乐,不亚于运动后的酣畅淋漓。进入高三并不像我想的那般艰苦,却也因为数学压力激增而苦恼(这更加说明高一高二打基础多么重要)

高考前没想太多,就按部就班把每一件小事熨帖平整,心态保持平和:不管我去到哪里,都是命运的指引,都不会阻挡我义无反顾地追求智慧。分数出来那天仍有小小忐忑,恐与理想学府失之交臂。真正诚实的人不会面对选择,我最终摒哲学走向医英。这是完全不同的冒险,我以个人的名义向其发起挑战。

进入省锡中是惊喜,在省锡中经过三年学习进入北京大学更是惊喜中的惊喜。从小学到初中,金桥为我铺了这条路,我由衷地感激。

恩师的谆谆教导只有与个人后天的刻苦努力相结合,方能孕育最丰硕的果实。陈一杭同学难忘的,是母校永远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更是那段自律自省的青春韶华。


展开人生画卷

王蕴沄

看着新一届的高一入学,我有些恍惚地回想起自己当初的样子。三年前满怀希冀的懵懂,终于也在这百年匡园里沉淀成了感怀和感激。我更好地认识了过去的自己,又学着去更好地走向未来。六年中学生涯带给我的,远不止短短几语可以囊括,却又似乎恰恰正是两所学校的教学理念里所提到的那些概念。

从初中到高中,自觉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金桥的好基础成为了我前行的动力,省锡中培养人的教育提供给我登高望远的平台。如今想来,初中学得颇艰辛的外语教材早早地扫除了我对晦涩英语文章的恐惧和陌生,才能在高考的一米六长卷面前镇定自若;初中非常注重培养的学习习惯和总结的学习方法,也正是本人能够迅速适应高中节奏,不断改进的不二法门。更不用说,在金桥丰富又优质的课外活动中,我们学会了劳逸结合,锻炼各项能力,与省锡中几乎令新生眼花的各种活动无缝对接,去完成那些曾经以为太遥远的创举。

我的两所母校,都有极其漂亮的纸面成绩,却并不止步于此。基于应试而高于应试,立足现实却又超越现实,用温和的人文气息和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感染人,把高远的志向担当和国际化现代化的视野变成每个学生的共性特质。

所以我想,如果人生是一幅油画,那么金桥就为人准备了上好的画笔和颜料,省锡中则负责帮人打上精神的底色。而接下来,就轮到我们,去勾勒自身的生命质感。

十二年时光飞逝,记忆为我们筛出生命中最饱满澄澈的色彩。从过去到未来,人生的画卷不断延展,等待我们落笔、着色。

王蕴沄同学用色彩描绘情感,王石依依同学则选择用那棵记忆中的银杏,谱写属于母校的散文诗。


十二年:从金桥到省锡中

王石依依

在九年的时间里可以发生些什么?

有人在田字格、绿茵地中按部就班地成长;有人在书本,更在书本之外的天地乘风破浪地远航。

幸运的是,我是后者;更幸运的是,我与金桥有那九年的约定。

如果你问起一位金桥人,那记忆中连绵的羁绊是什么,我想,他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是那棵长久屹立的银杏。

在小学时代稚嫩的眼光中,它是孩童天性的见证,是每年秋天的如期而至。在老师的启发下,它又是生命轮回的象征,是对“自然”、“伟大”的亲身感悟。

当实体的那棵银杏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们在成长中,与懵懂的自己作别。来到全新的初中校区,那棵银杏是远了,却也是近了。

告别了稚嫩的我们,学习着“学习”,承担着“承担”。

在每一次课堂里,我们从未局限于学习书本知识,而是被鼓励着掌握“自主”的学习方法—一种“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一种现在想来裨益一生、独立性的思维模式。它不会灌输给我们什么是整齐划一的“最好”,却以这种包容,成就了我们异彩纷呈的“更好”。

每一个金桥学子,都是学习方法的精进者,都是完整自我的成就者。

当我们乘风破浪地远航,有一种情感指引我们回归精神原乡。这就是莘莘学子对那棵银杏的全新认识—不只是生命轮回、自然伟力的表征,更是金桥老师对我们的承诺—默默奉献、长久守候。课堂中的妙趣横生、经验传授,课堂外的案头笔记、耐心批阅,都如那棵银杏般,具有长久而温暖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他们永远将学生视作孩子与伙伴,这种心理上的亲密关系,让每一个金桥学子都感受到归属与依靠。

在九年的时间里可以发生些什么?

学会选择,学会承担。

于是我走进了省锡中——它培养“终身阅读者”和“负责任的表达者”,它教会我:比选择一所大学更重要的,是选择一种人生。省锡中给予了我真实的生涯体验,它“以成全人的生命”为根基,帮助我找到“我”。带着金桥的烙印,我有幸担任了省锡中第六届模拟城市学生银行的负责人。在高度仿真的职业体验中,我学会了组织与领导,交际与沟通。清点钱款、核对总数,无一不考验着我的细心与耐心,最终培养了我追求踏实、精进的人生态度。

在省锡中,我找到了那种熟悉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成为自己。唐校长的“五业贯通、为爱而学”为我们勾勒了学业、专业、职业、事业、志业的美好蓝图,从教育人的本质出发,最终抵达人本身。

我很幸运,在选择中先后与金桥和省锡中结缘;我很幸运,在承担中怀抱对世界的责任:

以我的好,来成就它的更好。

从金桥到省锡中,是十二年的平凡求学,却也是十二年不平凡的青春记忆。愿这些成长,帮助我们更好地寻找自己,感念母校。


金桥,有我们许多美好的回忆!在第3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祝金桥全体老师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