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在三月明媚的春光里,继创新班“观山文学社”成立之后,初中文学社刊——《含章》,将与同学们见面了。初中含章文学社的成立也是学校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一个方面她能满足喜欢文学创作学生的要求,搭建提高和交流的平台;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更能让学生懂得读书是积累知识激活知识的基础因此,多读,多思,多观察,多写,才是提高文学创作能力的基础和有效途径。我们相信,含章文学社将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喜欢文学的学生可以聚集在这里用手中的笔抒写七彩的生活;可以在这里,与文学齐唱,同文学共舞。

下面是第一期《含章》选取的几篇文章,让我们一睹为快。


山塘听昆曲

初三(4)班  李依一

早就听说苏州的街巷古朴宁静,苏州的昆曲动人心弦,心中期盼很久了。

今天,终于有了亲身感受的机会,爸爸妈妈要带我去苏州“七里山塘”昆曲了!我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欢呼雀跃起来!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山塘老街。脚下是凹凸不平的石铺成的蜿蜒小道,两旁是古色古香的房屋,一条清澈的小河依着山塘静静地流淌。河畔嫩绿的柳枝在微风中摇曳,河上三两拱石桥向人们展示着山塘的悠久历史,而淅沥的小雨更为山塘增添了几许灵韵和诗意。山塘宛如一位优雅的少女,她的端庄清秀让我们深深地陶醉。我们打着伞慢慢地走着,平时的焦躁烦恼都淡去了只留下丝丝不知名的愉悦。耳畔时不时传来的婉转甜美的苏州话让我们感慨真是“宁和苏州人吵架,不和江阴人说话”啊!

然,我听到了若有若无的乐曲声,我竖直了耳朵,呀,是昆曲!我们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来到了山塘昆曲馆。这个昆曲馆不大,里面的装饰格局充满了古韵,与山塘街融为一体。楼上楼下都有座,棕红色的椅子和茶几整齐地排放着,戏台在楼下,倒也不小。

我们坐在棕红椅子上,惬意地喝着清香四溢的碧螺春。离开场还有些时候,人们却都早早地来了,如我们一般边品茶边聊天,用的却是各地不同的方言。几个随大人来听曲的小孩穿梭于桌椅之间,热闹极了。嘴里还迫不及待地喊着“演戏吧,演戏喽”,更有调皮的蹦蹦跳跳地跃上舞台跑到幕后张望着,随即又在大人佯装的呵斥声中嘟着嘴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一声悠扬的笙响起,深红色的幕布终于拉开,戏开始了。第一出是《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杜丽娘在丫头的搀扶下袅袅婷婷地上台了,一身粉色的戏服,嫩嫩的颜色衬托出深院也关不住的青春朝气,上面绣着一枝怒放的桃花。她头上的发簪“叮当”响着,在灯光下闪闪烁烁。又听一声笙响,杜丽娘轻轻一扬水袖,迈开小碎步,她咿咿呀呀的唱了起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娇滴滴的声音,似呖呖莺啼,如呢喃燕语,却流露出扰人的春愁,唱到动情处,她的双眼竟泪光闪烁,如水的目光,仿佛在倾诉着不为人知的忧伤,柔柔弱弱中却蕴含着挣脱束缚的勇气和追求爱情的坚定。此时,台下一片寂静,老者不住摇头叹息;孩童也纷纷安静下来,依偎在父母怀里睁着大大的眼睛;几个女孩情不自禁低声唱和,仿佛自己是那杜宅花园里的杜丽娘……

一出演毕,我们还沉浸在《牡丹亭》的袅袅余音中,突然叮叮咣咣一片喧闹,另一出《十五贯》开始了。演娄阿鼠和钟况的竟是两位古稀老人。可他们在台上时而疾走,时而跳跃,时而沉思,时而怒吼,一点都不比小伙子逊色。把娄阿鼠的奸诈贪婪和钟况的正直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引得观众时而连声喝彩,时而哈哈大笑,时而又是一片掌声雷动。

两出表演结束了,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昆曲馆。夜色中,我们漫步在山塘曾留下无数行人足迹的青石板路上,枕河人家的窗口依稀透出点点灯火,寂静中耳畔还回响着昆曲声……


落满桂花的故乡

初二(5)班  吕静娴

城市中的纷繁、喧嚣,生活里的紧张、急促,催促着每一个人不断地向前奔跑着。我也身处漩涡之中,繁重的学业、激烈的竞争、父母的期望……裹挟着我不由自主地整天忙碌着。可我多么渴望寻觅一片净土,放缓节奏,放松身心。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的梦想得以实现。适逢长假,爸爸带我回了一趟老家。故乡临湖,多是河港汊渠。湖边散落着三三两两的人家。灰砖黛瓦就这样静静地卧着,睡着,连同静静的湖水,一尘不染,亦一成不变。

早晨,我在清脆婉转的啁啾声里醒来。斑驳的圆木廊柱和斜铺着的方砖,笼罩在刺目的阳光中。浆洗好的衣服晾晒在低矮的廊檐下。从湖面吹来暖暖的风,穿过巷子,回旋在廊檐下,空气里便弥散着潮湿的清香味。老屋的西厢是厨房,奶奶在柴火堆旁拣着赤豆,爷爷在炉灶边呼哧呼哧地拉着风箱,添着柴火。不一会儿,赤豆粥的香味便在厢房里氤氲开来。

故乡的村落像一个久不出阁的闺女,清秀,端庄,而人未识。村里的桑竹美池,村口的百货商店,村外的果林良田,足以满足村人的物质需求。“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老家的陋巷,也免不了穿街走巷的货郎,留下一路叫卖声,留下一路咚咚锵锵的拨浪鼓声,也惹得十几个心花怒放的村童一路跳跃着。当然,也会有手艺人拉长了尾音——“磨刀来,戗剪子啰——”

老屋门前的院中,种着两株金桂,虬枝粗干,不知道生长多少年头了。此时正逢初秋茂盛之际,树影婆娑,花香满园。不论是谁,走过院落,都会嗅嗅鼻子,折下一枝当作头饰。无人嗔怪,金桂在村里随处可见,平凡得就像村人一样——只有在城里,稀罕得要保护起来。

“燕子,下午摇桂花,不要走远了。”奶奶叮嘱道。奶奶正坐在桂树下,教妈妈在棉麻的裙摆上绣花。

“哎!知道了。”我应声答道,一抬头,满院的桂花,在青天碧落之下,格外的芬芳。

摇桂花前,爸爸和爷爷先要绕着桂树,铺上几块干净的白布,用来承接桂花。铺好后,再用手扶着树干,或攀着粗枝,轻摇几下,桂花如雨般漫天飞舞,又纷纷落下。如此几次,当桂花满地时,大人们便小心翼翼地收起布条,携入堂屋中,准备做桂花糕了。接着,女人们开始忙碌了,系上围裙,将桂花撒入一屉一屉的米糕上,再撒些缇香,堆叠在灶台的木蒸笼上,捅开火,拉起风箱,开始蒸桂花糕了。不一会儿,花香四溢,溢出院子,飘入巷子,催促着家家户户摇桂花,蒸米糕。

在老家的日子,就像蒸桂花糕一样,馨香,甜糯,余味悠长。就像花开终会谢一样,我在乡下的好日子很快结束了。我和爸妈带着甜甜的桂花糕,带着亲切的叮嘱声,带着对老家那片无尘无染的净土的不舍,坐车返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