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烟雨江南。金桥初中学子手执纸笔,步履盈盈,沿着悠悠运河,踏上了漫漫研学之路。这是学校精心策划的第二课堂,以实践为载体,以丰富学生文化底蕴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以期让学生达到敦品励学、学行合一的目的。
本次活动依傍古运河,融合展览参观、游船探索、名人故居、主题博物馆、水岸建筑、古窑遗址、红色革命基地等元素,让“行走的文化课堂”成为现实。
第一站:薛福成故居。
我曾以为像这些大官们的宅邸一定是庄严又肃穆的,没想到薛福成故居是如此的雅致而又秀气。前后六进,前四进为九开间,后两进为十一开间,这里有宽大的西轺堂,秀美的吟风轩。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花金戏台,它被誉为中轴线上的一颗明珠。戏台被绿水环绕,右侧有石桥,后面有青蓝色的雕花厚制隔音屏风,上面写着四个大字“出将入相”,说不出的英武霸气。这屏风就是置于今日也是一等一的奇物,更何况是一百年前呢!两侧还有斜伸出来的百年老树,一侧是石榴树,寓意多子多福;另一侧是罗汉松,寓意多福多寿。一帧帧画面在我的脑海里闪过,我看见两张粉脸在戏台上晃动,两张嘴一开一合;我看见台下掌声阵阵,人头攒动;我看见几个老人眉开眼笑地指着两棵植物不知在说些什么;我看见一个穿长衫的中年人举着酒杯向大家敬酒。“哎,走吧,别站着了,大部队都走了!”同伴的声音响起,我才惊醒过来。“好咧!”我咧咧嘴,赶紧跟了上去。
(钱卓筠)
移步换景中,我来到了后花园。“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我想形容这后花园再合适不过了。放眼望去,柳树相互掩映,郁郁青青,岸边黄石矗立。绯红的海棠、淡粉的桃花点缀其中,温婉喜人。站在长廊中,看着溪水潺潺流过,眼前几座曲桥把水域分割为两部分,既增加了灵动,又丰富了层次。这花园不大,但匠心独到。虽处于闹市之中,却也是一方世外桃源。置身其中,心静如水,无忧无虑,不禁让人啧啧赞叹。看到这里,让我想到了“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张译元)
第二站:无锡民族工商业博物馆。
我所见到的这座建筑——茂新面粉厂,由荣宗敬、荣德生在1900年创办,历经百年,保存完好,以民国加工面粉的设备为主体,将当时面粉的制造流程真实地展现了出来。从一楼的去皮、过筛的机器,到二楼的鼓风机,一系列精密复杂的内部结构体现出当时民族制造行业人才济济。由创办到兴盛,继毁后又重建,一位位民族企业家在自己的不懈坚持与相互的精诚帮助下,熬过了漫漫黑夜,推动了民族经济的发展。“真不容易!”我在心里默默感叹,油然而生的情感,不仅有深深的敬意,还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周子宸)
第三站: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
一进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金砖,它通体呈青黑色,听导游讲解,这块金砖历史悠久,敲打后有金属的声音,且价格堪比黄金,它曾经是故宫的重要砖块之一呢。我凑近细看,只见上面刻有工匠们的名字,原来这是为了后期的工程做准备,必须责任到人,一旁还有一长串的印章,颇为震撼。
(刘函昕)
伴着沥沥的雨声接着往前走,左手边是以泥塑为主,文字介绍为辅的烧窑过程展,别看小小一块砖不起眼,烧制一块砖要经过挖泥、练泥、做坯、阴坯等十多个步骤。右手边是一间保存较为完好的窑房,它以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空间设计,使内部温度均衡。这些都充分展现了无锡劳动人民在几百年前,就已掌握了烧窑的方法,并借助以水相依,水陆交通发达的优势,将烧好的砖运到各个城市,“下塘十里尽烧窑”的壮观场面也在我脑海浮现。
(叶穆青)
第四站:非遗手作——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一刀就是一笔,不容有错,堪状“铁笔书画”。第一次见到这0.1毫米中的青皮世界,我深受震撼。竹刻艺人以刀痕深浅、起底平糙、生涩圆润等来表现水墨意境,这刀法或老辣古拙,或水墨林漓,或秀媚隽永,或苍深遒劲。一深一浅的刀刻中,雕刻出了时光的影子。
(林嵩涛)
第五站:培南小学 中共无锡工委机关旧址。
曾经学过一篇叫《地道战》的课文,讲述的是聪明的劳动人民怎么和日本侵略者抗争的故事。同样我们今天参观的无锡培南小学旧址,抗战时期在这里成立了中共无锡工作委员会,并且成为了我党组织地下工作的活动基地。共产党人带着“迎接黎明”的抱负和希望,以教师身份为掩护,秉承“隐蔽精干,积蓄力量,长期埋伏,以待时机”的信念,秘密开展地下情报工作,为无锡乃至整个中国的黎明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小小的学校,蕴藏的却是中国人民心中那伟大的家国情怀和对党、对祖国坚定的信念。
(顾梓馨)
游船之乐
古运河悠悠千载,穿城而过。今游船观景其上,小桥流水,红瘦绿肥。初,天落小雨,如颗颗珠玑,坠于河面,水波交错衬映,便切身体会“白雨跳珠乱入船”之景。船篷上流下的雨水,恰似水帘,隔着窗外烟雨。
船缓进,景渐移,沿岸风光甚美。杨柳垂绦,轻抚河面,乘风飘舞。在平淡清雅的植物中,几树黄花横空出世,水面上落英缤纷。雨点打在它身上,使之徘徊漂动。此处梨花值得一提,虽不及树林般茂密,只有几棵立于河畔,但其风骚毫不失林。窗外天寒,窗起雾,加雨,景糊,此般风光便成了拼在一起的色块,放眼望去,粉墙黛瓦,流水人家。
此行逢雨,盖天之助,不枉。
(曾紫琳)
乘游船行于运河之上,四周浪花涌动,浪花声、雨声混在一起发生“哗哗”的声音。经过西水墩,身边是一块小渚,岸边有翠竹、青松相伴。船只缓缓驶过,悠闲的钓鱼老翁、闲聊的年轻人、欢跳的儿童,都向后倒退着,身边的景致不断变换。我们看着两岸的风景,自己也身处风景之中。船只驶向了一座大桥——江尖大桥,进入桥洞后,桥洞上刻了精美的壁画,刻有二泉映月、无锡火车站等地标性建筑,栩栩如生,还有薛福成、荣德生等名人的丰功伟绩,令人感到一种怀古的悠思。
(张乐祎)
漫步之兴
我们跨过一块块青石砖,道两旁的小段花岗岩爬上了青苔,仿佛在诉说着光阴的故事。路上时不时出现一两家亮着灯的小店,零零星星从窗户中透出的光伴随着飘来的冉冉檀香令古街展现出百年前被封印的温婉。雨滴轻点在河面上,激起一圈圈涟漪,令我的心也不禁微微荡漾。我踏上百年老桥,看着望不尽的古街烟雨就如同品不尽的江南历史,脚下坑洼的大石砖似我渴望被知识填充的心灵,如同泼墨山水画的老宅,隐藏在窑烧里的魅力,传世的留青竹刻,令我为之深陷其中,然则无法自拔也。
(朱睿萌)
下了游船,走在砖石路上,雨水顺着砖的纹理痕迹,细细密密地蔓延开来。扑面而来的风夹着绵软的细雨,细雨又蒙上了青瓦,水珠刷洗的白墙,石苔爬满斑驳的墙面。开裂的墙缝中攀岩出暗哑的青藤,蜿蜒着绕上谁家的宅门。零落的雨水被风打乱了步调,沾湿了游人的裤脚。我站在窑洞前,站在雨中,站在巷尾,站在江南的画中,沉醉。
(陈惟伊)
听雨之趣
几颗白色的珍珠从灰蒙蒙的天上掉了下来,渐渐地,多了起来,密了起来。小水珠猛地栽进微波粼粼的河里,溅起了一个个更小的水珠,漾起了一圈圈圆满的涟漪;从无到有,从疏到密,再就是一匹水织成的丝绸了。细长的丝快速地交织着,又争先恐后地埋进水中,似生怕被谁发现了似的,再也寻不到踪影。探出头去,只觉无止境的纷嚣和细细长长的流逝,打到船檐上的珠子汇聚一起,从容地顺着船底向下跌去,随后便被那运河的水吞噬了,只留下一长串的细小的流声。
(姚可心)
光是“朗日乾坤”,这运河古镇还不够美。要加上些雨,才算有了“灵魂”。这不,一会儿天上便落下了雨珠,敲在船舱顶,敲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一种朦胧缥缈的感觉迎面而来,远处的山、远处的楼也越发显得迷离虚无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禅寺和崇安寺,此时也应是这样吧。天阴沉,雨不绝,由珠串成线,又连成了片,渐渐遮住了视线。还是雨滴打在河中最好看,一个个由雨击出的小坑打破了原先的寂静,更显得活泼欢快了。我本该称赞几句,但一时竟忘了说话,不忍心打破这美好的境界。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能营造出这种气氛的地方了吧……
(孙语谦)
一天的研学活动,在迷蒙的细雨中落下帷幕。古老的建筑,悠长的运河,沧桑的历史,赤诚的情怀,都将珍藏在同学们的心间,永不褪色。这也是金桥第二课堂的初衷,书本与实践并行,知识与素养比肩。每一位自律、自主、自强的金桥学子,都会跋山涉水,去拥抱澄澈明朗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