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身体力行的劳动中获取经验与知识,是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主要方式。大到创造力的发掘,小到生活常识的累积,都离不开劳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如何用好家庭这样一个大课堂,使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是值得家长们重视和思考的问题。家长们一定要充分认知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多在生活中创造让孩子自己动手的环境和机会,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明确劳动教育的内容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劳动的内容不同。初中阶段的孩子应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

主要劳动内容:
(1)承担一定的家庭日常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劳动,进一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增强家庭责任意识。
(2)不定期带孩子参与助残、敬老、扶弱等服务性劳动,初步形成负责任的态度和社会公德意识。
(3)适当体验包括金工、木工、电工、陶艺、布艺等项目在内的劳动及传统工艺制作过程,尝试家用器具、家具、电器的简单修理,参与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学习相关技术,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形成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
02 家长要以身作则,勤于劳动

总结以上劳动内容可以发现,这些劳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自己的事、家庭的事以及社会的事。家长需要做好的事情就是:
1.引导孩子做好自己的事,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2.引导孩子参与家庭的事,培养责任心,掌握家庭日常管理的基本常识,为未来属于自己的家庭生活打下基础。
3.引导孩子关注社会的事,学会关心和了解周围的人和事物,眼界也将更加开阔。

那么家长要怎样让孩子爱上家务劳动?
1.看到孩子的独立性,不过度保护。但凡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使孩子做得不够好,家长也不必过于担心。
2.每周一次贴出孩子要干的家务劳动内容。列出家长和孩子各自应做的事情,不能让孩子感到父母只是在吩咐他做家务,要和孩子一同体验劳动的过程。
3.给孩子提供指导和监督,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即使孩子由于能力不足,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家长也要充分肯定孩子的努力,具体告诉孩子哪些做得很好,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4.不命令孩子做家务,向做家务的孩子道谢。孩子完成家务后,向孩子真诚道谢,给孩子一个拥抱,这种真诚的感谢会增进亲子关系,也能让孩子更积极地成为做家务的好帮手。
5.帮助孩子处理好学习、娱乐与劳动之间的时间分配。让孩子轻松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而不是负担。
6.身教重于言教。要培养孩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最重要的还是父母先要热爱劳动,勤于劳动。
生活靠劳动创造,美好人生也靠劳动创造。期待劳动教育在家庭、在校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期待孩子们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用双手成就美好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