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八(5)班的郁涵屹,今天我在国旗下演讲的主题是“礼修于心,仪养于行”。
礼仪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心修养的体现。我们应将礼貌、尊重、谦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无论是对待师长、同学,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都应展现出良好的礼仪风范。
下面有请周佳蓁同学发言,大家欢迎!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八(5)班的周佳蓁。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站在国旗下与大家分享一个永恒而深刻的话题:“礼修于心,仪养于行”。
礼,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5000年文化的积淀。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的心灵世界。一个心怀礼念的人,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拥有谦逊温和的品德。礼,体现在日常的细微之处,是对长辈的敬爱、对朋友的友善、对陌生人的包容。它让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能够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营造出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
仪,是礼的外在体现,是我们日常行为的具体表现。礼与仪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气质。
“礼修于心”,强调的是内心的修养。古人云:“礼者,敬人也。”礼的核心在于尊重,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社会。作为中学生,我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老师的教诲之恩,感恩同学的帮助之恩;我们要学会宽容,宽容他人的过失,宽容自己的不足;我们要学会自律,自律于学习,自律于生活,自律于言行。只有内心充满尊重,感恩,宽容和自律,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礼修于心”。
“仪养于行”,强调的是行为的规范。仪是礼的外在表现,是我们日常行为的准则。作为中学生,我们的行为不仅代表着自己,更代表着学校的形象,代表着家庭的希望。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校园里,我们要遵守校规校纪,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爱护公物;在课堂上,我们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勇于发言。在课外活动中,我们要积极参与,锻炼身体,培养兴趣;在社会上,我们要遵守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只有行为规范,举止得体,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仪养于行”。当我们注重仪的修养时,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传递着文明与教养,不仅提升了自我形象,更给周围的人带来愉悦与尊重。
“礼修于心,仪养于行”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时刻保持一种自律之态。我们要学会在细节中体现修养,在平凡中追求卓越。我们要学会在与人交往中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帮助他人;学会在面对困难时勇敢面对,积极应对,不断超越自己。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礼者,天地之序也;仪者,人事之纪也。”让我们共同努力,将礼与仪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生活的态度,也成为我们人生的追求,让文明、礼仪之花开满校园。谢谢大家。感谢周佳蓁同学的精彩演讲。
只有内心充满敬意,行为才会自然得体。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修心养行,做一个有礼有仪的人,为校园增添文明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