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钱穆,生于无锡南延祥乡七房桥村,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历任清华、北大等大学教授,曾任江南大学文学院长。钱穆少时就读于无锡荡口镇果育学校、常州府中学堂等学校,青年时任教于无锡梅村镇第四高等小学、无锡后宅镇泰伯市立第一初级小学、苏州省立中学等学校。钱穆晚年将自已一生的读书、从教经历记载进自传《八十忆双亲·师友杂记》一书。有心者可以将这本书看做是一代名家对毕生教师生涯的总结,并能从中归纳出一些对自己有借鉴作用的教师观。
做了教师后,常担心自身教育修养不足,于是一有时间我总是看教育方面的书,并养成了写读书心得的习惯。期末临近,事情虽多,但也未敢间断自身教育素养的提升,再忙,也要读些教育方面的著作,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前些天,我进图书馆查找教育方面的书。偶然间,看到一本著名教育家、历史学
有心者可以将这本书看做是一代名家对于毕生教师生涯的总结,并能归纳出一些对自己有借鉴作用的教师观(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作者钱穆(1895——1990年),生于无锡南延祥乡七房桥村(今无锡鸿山镇七房桥工业园),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历任清华、北大等大学教授,曾任江南大学文学院长。后人评价他“从18岁起已开始致力于学术,以后研究、讲学、教育、著述兀兀80年未尝中断,这番毅力精神旷古所无。而学问成就规模之宏大,实朱子以后一人。”
钱穆先生任教大学前,在苏南从事中小学教育18年。在自传中钱先生认为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因在少年时,他遇到了许多良师,钱先生后来的部分教师观就是来源于这些良师。
我作为一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现将这本书中钱穆的老师和钱穆本人有关中小学教育的代表性教师观,进行部分地归纳与叙述,并加上一些我个人的读书心得,供大家闲暇时一阅。
一、 教师要有职业操守
作为教师,选择了这个职业,首先须明白自己要追求什么。忠于教育事业是我们应尽的本分;恪守清贫、专心于塑造孩子的灵魂,是我们应有的生活。
在这点上,钱穆先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1927年,钱穆先生在苏州省立中学任教,当时政府不能准时拨付教育经费,教师薪水时有拖欠。在此情况下,苏州中学 “任课老师中,为同学所尊仰者,必告假缺席,不赴校上课。”
当时,惟独
这种教书只为育人,专为学生利益着想、不求名利的职业操守,正是所有从教者要努力追求和提升的。做教师是清贫的,但也是高尚的,既然选择了这样一份崇高的职业,就应该好好坚持下去。
1919年,钱穆先生在无锡后宅镇泰伯市立第一初级小学做校长时,他过去的一名学生在校任教。面对曾经的师长、现在的上司,这位老师不禁感慨:“六年前与汝为师生,六年后与汝为同事,一世吃粉笔灰,人生无望。”钱先生没有立刻辩驳,只问:“汝曾作何想”?这位老师回答:“拟辞现职,自设一缝袜厂。”钱穆听完后劝导道:“生言差矣。今年为一缝袜厂老板,明年仍为一缝袜厂老板,终生为一缝袜厂老板,其意义又何在?尽一世心力于为人师表上,有何不好?教书育人之于社会,比开厂谋钱之于自身,强过百倍,有何不快乐?生何必倦怠如此?”
这番话不但凸显
二、 教师要以身作则
教师总是喜欢对学生讲道理,但道理讲多了,会发现,许多道理,我们讲起来、做起来是严于待人、宽于待己的。我们所教的学生虽是未成年人,但已经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果教师一味地以道理来敷衍学生,自己却反其道而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对你的信服感逐渐降低,直至消失。届时,一个没有威信的教师,其存在价值又有多少?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借鉴一下钱
钱穆在常州府中学堂学习时,有一位教体操科的老师
后来,有次上体育课,突遇强阵雨,学生们纷纷避雨,惟
这幅场景,深深印刻在了钱穆的脑海里,并作为自己“人生立身大训”。钱穆从教后,一次上课的课文中劝戒烟,长年吸烟的钱穆颇为尴尬地对学生讲道:“余已染此习,已无奈何。诸生年幼,当力戒。”但课后,钱穆觉得“岂得以无奈何自诱,他日何以教诲诸生?”于是下决心戒烟,决心之大,以至于梦中都在戒烟。最后,钱穆成功戒除烟瘾,“学生佩服之至,先生威望日隆矣”。
三、教师要有正确教导学生的方式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是性格正在养成、比较有波动的时候。此时,对于他们的教育将会影响其一生。但,怎样的教育方法能达到有效的成果?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探索的问题,很难得到惟一的答案。
在这个问题上,钱穆自传中向读者呈现了正反两个事例。
钱穆在常州府中学堂读二年级时,学校新聘舍监(德育主任)
陈先生只要遇到略显顽皮的学生,就会“如影随形,监视追踪不倦”。结果适得其反,学生“能稍示反抗陈先生,即亦引以为荣。”与陈先生对抗,成为学生们的乐趣。钱穆在自传中就讲述了自己与陈先生作对的一件事。
常州府中学堂是住宿制学校,晚上就寝时禁止学生交谈。一次寝室熄灯后,钱穆仍与同学对话,陈先生“手持小电筒来寝室巡视,云:爱语者可至舍监室与我语!”这是一句警示,不必当真。但钱穆决定捉弄一下陈先生,他“披衣潜起,尾随下楼”,陈先生“初不觉,走近舍监室有电灯光始觉之”,于是责问钱穆为什么要跟来,钱穆回答:“从师训来谈话。”陈先生恼火地当即大声呵斥钱穆:“速睡去!速睡去!”
这样的恶作剧屡见不鲜,陈先生多数时候只能“竟无奈何”、“无法斥责,乃悻悻然而去”。后来,钱穆将自己中学时的这些闹剧归因于年幼无知,但陈先生僵化的教育方式也要负一定责任。十年后,钱穆作为小学教师面对自己学生的类似行为,他采用了不同的教育方式。
一次,于学生户外活动课,钱穆在校内巡视,见到一学生独坐在教室内,他上前 “问,何不赴操场?”该生“不语。问其姓名,亦不答”,无奈,“乃召班长来问之。班长告余,此人乃杨锡麟,曾犯校规,前校长命其到校后,非大小便即坐课室中不许离去”。钱穆表示“今前校长已离学校,此命令亦不存在。汝(班长)当带领其(杨锡麟)同去操场。”
但几分钟后,一群学生即围拥杨锡麟来办公室报告:“杨锡麟在操场旁水沟中抓住一只青蛙,将之撕成两半。”还有“一人并带来此青蛙之尸体”。学生杨锡麟之顽劣,可见一斑。如何处理这样的状况,考验着钱穆的教育智慧。
钱穆没有当众批评杨锡麟,而是先向其他学生解释:“杨锡麟久坐课室中,汝等所知,彼皆不知。汝等当随时随地好为劝告,勿得大惊小怪。”并表态“彼犯一小错误,即群来告发。以后再如此,当罚汝等,不罚杨锡麟”。这对杨锡麟的玩劣成性有所触动,而后,同学们虽不再告发杨锡麟,但仍歧视和排斥他。
后来,钱穆发现杨锡麟有唱歌天赋,于是特地在文艺活动上“问何人愿起立独唱?”“锡麟举手起立。琴声息,锡麟独唱不息。诸生皆惊,鼓掌声久不息”,此后,“诸生再不歧视锡麟,锡麟意态亦渐发舒,视其前若两人”。
可见,以善意的姿态,智慧、耐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但可以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还可以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前途。60年后,当年迈的钱穆与同乡交谈,惊讶地得知“当时小学诸生,独杨锡麟一人尚在其同镇人口中得称道”时,连连表示“真出余意料外也!”
四、教师要精通专业
作为教师,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体会,你能否让学生信服,让学生信服的程度如何,主要是要靠你对所教学科之专业领域的精通程度为衡量标准的。这个精通程度的衡量标准,没有上限。
以
钱穆8岁前熟读《水浒传》、《左传》等书,并对其中多数章节倒背如流。这样的学识,为钱穆上果育学校后赢得了“神童”的美誉。然而,当他在语文老师顾子重先生前表演这一才华时,却被顾老师一下点出“汝读书,只看大字(正文),不看小字(旧时书籍特有之名人批注),故所知仅如此。”听完此话,钱穆感到震惊,问“何以先生能知余之隐私?”顾老师“不答,径自将小字通篇背出。”由此,学生们不得不佩服顾老师读书的深透。
后来,钱穆重读《水浒传》,“自首迄尾一字不敢遗,乃知小字皆金圣叹批语,细读不忍释手。一遍又一遍,全书反覆几六七过,竟体烂熟。”从此,钱穆养成了仔细读书、读书读细节的好习惯,这个习惯让他受益终身。
除顾老师外,果育学校另一位教语文的瞿老师也以精深的学识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钱穆曾回忆“瞿师讲《左传》,对书中每一人之家属长幼,及母妻戚族,随口指名,如数家珍。同学皆惊讶。”这样的老师,让钱穆在晚年仍推崇不己。
五、 教师上课要力求精彩
所有教师都明白一个道理,上课时,要想成功调动课堂气氛,使课上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靠照本宣科是不行的。然而,怎样的课才能使学生印象深刻?这没有绝对的标准。但,能让学生终身不忘的课,必定是声情并茂且精彩的。
钱穆先生在自传中回忆起的老师,全是上课富含特色,或者说,上课上出精彩的。现提取几例,以供借鉴。
1908年,少年钱穆在常州府中学堂求学,有一位兼教历史地理的吕思勉老师,“尤为余(钱穆)毕生难忘者”。吕老师外表上不修边幅,但上历史课时“尽在讲台上来往行走,口中娓娓不断,但绝无一言半句闲言旁语羼入,而时有鸿议创论。”这样的课堂,学生们“争相推敬”。
更为叫绝的是,吕老师在上地理课时,“必带一上海商务印书馆所印中国大地图。先将各页拆开,讲一省,择取一图。先在附带一小黑板上画一十字形,然后绘此一省之四至界线,说明此一省之位置。再在界内绘山脉,次及河流湖泽,再加注都市城镇关卡及交通道路等。一省讲完,小黑板上所绘地图,五色粉笔缤纷皆是。”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如身历其境,永不忘怀”。
再举一例,常州府中学堂有一语文老师童斐先生,童老师平时 “庄严持重,步履不苟”,学生很难亲近,都形容他是道学先生。但在课堂上,学生们看到一个与平时截然不同的童老师,他“善诙谐,多滑稽,又兼动作,如说滩簧,如演文明戏”。一次,童老师在上《史记•刺客列传》一课时,除教材外,还“挟一大地图上讲台,讲至图穷而匕首见一语,师在讲台上翻开地图,逐页翻下,图穷,赫然果有一小刀,师取掷之,远达课堂对面一端之墙上,刀锋直入,不落地。”正当学生们震撼之时,童老师又“绕讲台速走,效(荆轲)追秦王状。”
笔者行文至此,多么希望自己以前的语
六、 教师在教学上要细心、耐心、用心
教学教细节,这是我们教师都懂得的道理,但,细节在何处?我们该如何教会学生去有效地掌握细节?这又是让我们为难的问题。教学中的细节,需要教育者自己在生活中去探究、去发现,并引导学生感性地去领悟、理性地去归纳。这在教学上需要教师的细心、耐心,更需要教师的用心。
钱穆上作文课的方式独具风格,他反对闭门造车式的作文法。初上作文课,钱穆让学生带好文具走出校门,“至郊外一古墓,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围形势景色,各自写下。”片刻后,让学生聚拢展示并讨论所写内容。钱穆在讨论过程中穿插道:“今有一景,诸生多未注意。诸生闻头上风声否?请诸生试各静听,与平日所闻风声有何不同?”
学生静听,果然感觉不同,“风,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风过其间,其声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听完松风,学生各有不同感触,于是提笔再写作文,“颇有深意矣”。这节作文课上完后,“诸生乃以作文课为一大乐事”,后来,每当钱穆上课,学生们“竞问今日是否又要作文?”
有了这样的好基础,钱穆就让学生“或得之传闻,或经由目睹,或赴其处踏看,或径下笔”,以“每作一文,必经讨论观摩,各出心裁,必令语语从心中吐出,而又如在目前”的方法写名胜古迹、写桥梁寺庙、写个人经历、写社会时事。最后,“诸生皆踊跃,认为作文乃日常人生中一乐事。”
晚年的钱穆曾愉快地回忆起这段历史:“如是半年,所教诸生皆能文从字顺,条理明畅。而作文课亦令生活化,令诸生皆不啻如自其口出。此为余半年中所得一大语文教学经验。”
七、教师要擅于钻研,更要敢于创新
作为教师,都知道在专业上钻研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都会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往往还会产生一些灵感。有些老师则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形成文字。然而,我们中间许多人也有这样的感慨:我们研究出的成果,能实际用于课堂之上的很有限。或是迫于应试压力,或是拘于大环境下已定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在的教育出现了许多研究与实际教学脱节的现象。
笔者觉得,一名教师只要有了教学感悟、研究心得,就应该大胆地将它应用于课堂,验证成效,不要有过多顾忌,因为这是好事。培养独立创新的教学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追求和坚持的。让我们看看
1914年,钱穆先生在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任教。某夜,钱穆被“月光照床而醒”,手臂伸于床外,再难入睡,索性浮想联翩。他由月字想到手臂的臂字,“忽念臂与壁皆形声字”,两字之上一样,但是之下各加一字则不但意思迥异,且字字形象——“臂在身旁,壁在室旁,凡辟声似皆有旁义”。
联想的闸门一旦打开,就一发不可收拾,钱穆索性扩展推敲下去,“如避,乃走避一旁;璧,乃玉悬身旁;嬖,乃女侍在旁;癖,乃旁疾非正病;劈,乃刀劈物分两旁。如是凡辟声皆有义。”
深夜难眠的意外收获,使得钱穆“是夜在床兴奋不寐,连思得形声字十数例。”
第二天,钱穆用了一整节语文课,“不讲课文,乃讲昨夜枕上所得。”这在当时,乃至当今,都属于上课严重偏题。碰巧当天“适县中派督学来校视察”,然钱穆已进入状态,中止不住讲解“昨夜枕上所得”,而这位县督学“进入讲堂后,竟伫立不走,听完余一堂课始去。”课后,钱穆为上课离题而惴惴不安,但上级的态度却使他大为意外,督学“不以为忤,归后竟详细作一笔记报导,登载在县署所发布之月刊上”,并大力推广。
所以,在真正懂教育者的眼里,任何有益于教学的探索及创新,都会得到应有的肯定。既然如此,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人还有什么可顾忌的?
以上内容就是笔者读钱穆所著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记》后,有感而发地叙述和归纳出的部分教师观。这些教师观并不能完全概括做好教师所需具备的全部素质,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读完本文后,各位读者会得出自己的想法。
参考资料:
1、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记》
2、[美]邓尔麟:《钱穆和七房桥世界》
3、谭泽晓:《思考中的行动:钱穆的中国文化教育道路》(论文)